日期:2017-2-22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“小塑料”为何屡禁不止? 编者按 本文作者是个多年参与关闭取缔“小塑料”的一线执法人员,他深切感受到清剿“小塑料”加工黑作坊,是十分头痛的工作,因为“小塑料”容易反复,治理起来难度大。作者结合自身10多年的工作思考,认为简单粗暴地取缔无法实现预期效果,解决塑料资源再生问题必须从产业化角度等方面找到出路。 伴随着癫痫的早期症状“轰、轰、轰”巨响,一座座非法塑料加工点厂房被铲车夷为平地,一处处水泥清洗池、大小电机设备被铲得支离破碎。 苏北鲁南的众多县、市、区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取缔场景。 加工环节污染严重 技术装备落后,无环境治理设施,加工地点就在自家院里院外,塑料再生原料污染隐患很大 分散在各地的“小塑料”加工作坊由来已久,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反复信访的环保难题。“小塑料”加工,往往以户为单位,投入数万比较常见的癫痫病原因元的设备,将废旧塑料袋、桶、瓶等分拣、清洗、破碎、融化造粒,投资少、见效快、设备简陋、操作简单、场地要求低,一台普通机器每天可以加工1.5吨塑料成都癫痫病研究院,每台机器配备5个劳动力便有可观的效益,这类小作坊在农村有广泛的存在。 村民将废旧垃圾塑料粉碎造粒,进而加工成塑料制品,技术装备落后,无环境治理设施,加工地点就在自家院里院外,由于需要加热加工,厂区浓烟弥漫,充斥着刺鼻的气味,产生的废水和恶臭严重污染周围环境。 塑料再生过程中,清洗是重要环节。家庭作坊企业一般都用烧碱来清洗。塑料再生的原料来自废品收购中的各种塑料包装物。既有医疗垃圾,又有农药、机油、化学原料等危险品容器,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病菌及汞、镉、铝、氰化物、苯等有毒有害物质,严重污染水环境。一些加工户由于环境意识不强,将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到村庄附近的河沟,或直接通向厂外的农田,导致地下水污染,庄稼减产和树木枯亡。 各地对废塑料加工作坊动了不少干戈,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,比如切断运输途径,由海运、交通等部门在交通道设卡,防止废旧塑料等原料进入辖区;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关停工作纳入县(市)政府对各基层乡镇的综合考评体系,明确由环保等部门配合各镇对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取缔;实行督察通报制度,对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有关情况一经查实,立即函告相关单位查实取缔;实行联合执法,发改经贸委、公安、工商、土地、环保、电力等部门和单位加强配合,按照“吊销营业执照、断水断电、拆除主要生产设备”的标准,发现一处、关闭一处;加强宣传,通过电视广播、张贴公告、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教育业主自觉停止加工业务。 但就是这样的联动,废塑料加工作坊依然难以消失。 为何禁不了? 高额利润;隐蔽性强;产业化难;解决就业;已经形成从“废旧”到“商品”的产业链 在经济高速增长,再生资源数量不断增加,废品回收网点遍布各村镇的苏北鲁南,简单的“一禁了之”难以奏效,而是陷入“治理—复燃—再治理—再复燃”的怪圈。究其原因有4个方面。 首先是高额利润的诱惑。从事“小塑料”加工,一年少则一二十万元、多则上百万,欠发达地区群众不会轻易放弃这一癫痫药物有哪些致富手段。 其次,这种以家庭为主的作坊式生产隐蔽性极强,政府前门查处他后门就又偷着开工,前脚把高压线掐断,他后脚就私自接上,真可谓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仗”,有的甚至还打起了“游击仗”。 其三,塑料颗粒回收利用是劳动密集型行业,产业化难度大,一直没有较大规模的环保型加工企业来消化日益剧增的废旧塑料,更为“小塑料”提供了发展的温床。 其四,可有效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。笔者在一家塑料造粒厂见到,一大堆水泥袋子周围坐着一群妇女、甚至上了岁数的老人,普通女工分拣一天的塑料至少可拿三四十元的工资,男工日薪上百元,而且就在自家门口干活,省去了外出打工的奔波,从事废物捡拾回收是落后地区农民最简捷的就业手段,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。 尽管相关部门一直不遗余力的对“小塑料”给予限制和打击,但现实是,这些地区依然存在大批以加工废旧塑料为主要产业的村、镇,并形成了从“废旧”到“商品”的产业链。相关的环保、工商、供电、公安等部门运动式执法可能一时有效,但是将时间放长,则几乎没有任何意义。对小塑料许多严格限制措施只能使现存的加工作坊进一步隐性化,造成更大污染。 改堵为疏,规范产业,上马环保措施是当务之急 产业升级难,政府应在政策、管理和技术方面进行完善,引导塑料再生产业发展 废塑料回收行业的投入少、产出大、附加值高,有效促进资源回收利用,是循环经济倡导的产业。相关资料表明,回收处理1吨废弃塑料瓶,相当于节约5吨石油、减排3.75吨二氧化碳。 苏北鲁南地区目前再生塑料企业的现状是小、散、脏、差,属于典型的“再生游击队”,小塑料加工回收利用企业普遍经营和生产规模较小,技术力量薄弱,没有能力引进和开发新技术、新设备,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。笔者在同较早从事塑料加工并已遭到数次取缔的郭老板攀谈中了解,前些年“苦”到了一些钱,原来是没想到去加强技术升级和环保设施投入,现在是怕取缔不敢投入。 资源再生产业具有量越大、规模越大,利用率越高、加工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越低的特点。但目前在政策、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存在缺漏,影响了废塑料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。由于科技投入不足,加上处理设施建设落后,致使大量的科研项目难以开展,即使是成功的科研成果也因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而难以推广。由于政策导向不明确,从事废旧塑料加工的一些企业信心不足,不敢进一步投资环保等基础设施,只是在人员、厂房、设备等的线性增加,而技术开发投入不大。 解决废旧塑料再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,要给予有效政策支持,制定相关配套办法,扶持行业健康发展。 首先,加强宏观指导,完善政策指导体系。从完善政策、制定规划、信息统计、宣传培训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几个方面入手,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积极性,整合多方资源,学习借鉴、引进吸收国外成功做法和先进适用技术,尽快推动形成以技术为支撑的行业发展模式。 其次,加大科技投入、推动产业示范。围绕再生资源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,加大科研支持力度,对科技创新、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给予财政补贴支持;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推动“产学研”联合,促进塑料再生科技成果产业化。 再次,发挥产业集聚效应,推动塑料再生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。将分散在各地的加工企业集中于园区,有利管理和环境污染防治;通过会展、论坛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搭建交流、交易平台,提高企业环境管理和技术水平;扶持一批有影响力、带动力的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和废物交易市场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,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 另外,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。再生资源行业涉及管理部门较多,建议土地、环保、工商、财税、金融、质检、海关等部门齐抓共管,通过对园区和市场的规范管理,有效防止二次污染。(作者:蒋绍辉) 刘永丽